朱珍德教授简介
朱珍德,男,1964年6月生,河北省盐山县人。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矿井建设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同济大学地下结构工程工学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四川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4--2016年期间在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做科学家访问学者。
1990年硕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裂隙岩体力学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THM耦合过程中岩石宏细观渐进破坏机理和损伤演化规律、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岩体高边坡地下洞室群开挖运营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案反馈设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5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子课题1项、省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2项、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各1项。主持和参加岩石高边坡、地下洞室群、隧道、高速公路路基、高层建筑基坑等40多项重大工程。先后发表科技论文220余篇,其中被SCI(12篇)、EI(85篇)、ISTP(8)检索,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4部,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编行业规范1部。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术兼职:
温州大学特聘客座教授;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土力学学会会员中国专家小组成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专家小组成员;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现代岩体力学本构关系及计算方法研究;
THMC耦合过程中宏-细观损伤渐近破坏机理及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柱状节理岩体界面渗流力学理论与计算方法;
岩质高陡边坡反馈设计与加固理论研究;
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研究。
获奖荣誉:
“裂隙岩体渐进破坏力学理论与方法”,荣获2017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YK(Z) -1-02-R01;
“土岩二元地层结构中深基坑支护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水利学会水利科技奖二等奖,2016-05-B-2-R10/10;
“基于SEM的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细观损伤量化实验研究” ,荣获2012年度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YK(Z) -02-02-R04;
“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地基和基础综合研究”,荣获2011年度江苏省水利厅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2210-5;
“岩土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荣获2010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 YK(Z) -02-02-R08
“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高坝和深埋地下洞室群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05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1-003-8;
“基于GIS的地表塌陷损害可视化评价系统及其应用”,荣获200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五;
“基于GIS的地表塌陷损害可视化评价系统”,荣获2003年度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
“组合式高效矿井水自动化净化装置及应用”, 荣获2002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10、“厚煤层破碎煤岩动压巷道大变形机理与安全支护技术研究”,荣获2015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煤矿支护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ZHJ2015-109-R03;
发明专利:
何志磊,朱珍德,罗志华,刘春梅,孙赑. 一种岩石的细观蠕变破坏过程的测试方法[P]. CN105716947A: ,2016.
孙赑,朱珍德,吴楠,石崇,程实,何志磊,刘奇. 一种基于剖面塑形法的混凝土骨料结构特征拾取方法[P]. CN105427382A: ,2016.
吴楠,朱珍德,孙赑,石崇. 磁吸式固定岩石轴拉试件引伸计辅助组件的装置及方法[P]. CN105352797A: ,2016.
程实,朱珍德,乔丕忠,林恒星,罗志华,刘春梅,吴楠,何志磊,施斌凯. 一种防超高车辆撞击桥梁的防撞装置[P]. CN104404903A: ,2015.
唐胡丹,朱珍德,朱明礼,董春敏,程实,林恒星,朱昌星,何志磊,孙亚霖,罗志华,吴楠,刘春梅. 同位素跟踪法研究岩石细观损伤实时发展的装置及方法[P]. CN104374895A;2015.
朱珍德,程实,林恒星,孙亚霖,罗志华,刘春梅,傅蜀燕. 一种模拟岩石内部裂纹扩展透明材料的制作方法[P]. CN104327472A:2015.
孔洋,朱珍德,阮怀宁,曹松华,卢文斌,杨涛. 一种柱体含气孔的柱状节理岩体试样制备方法[P]. 专利编号:201710047.
张聪,朱珍德,吴楠,孔洋,卢文斌,孙赑,田源,何志磊. 一种岩石试件轴心精确定位的四爪卡盘试验装置[P]. 专利编号:201710065.
孔洋,阮怀宁,朱珍德,石崇,罗志华,孙赑. 一种柱面含充填气孔的柱状节理岩体试样制备方法 [P]. 专利编号:201710201.
孔洋,朱珍德,阮怀宁,石崇,张聪,卢文斌. 一种岩石特性测试系统及其岩石损伤演化测试方法[P]. 专利编号:201710241.
孙赑,朱珍德,罗志华,田源,吴楠,张聪,卢文斌,孔洋,龚超,徐晨城. 基于CT动态扫描的岩石损伤断裂细观演化三维重构方法 [P]. 专利编号:201710363.
孔洋,朱珍德,高朋飞,马国强,陈瑞,罗志华. 一种复杂环境下高边坡深孔爆破施工方法[P]. 专利编号:201710451.
罗志华,朱珍德,阮怀宁,孔洋,黄肖,王小伟,孙赑,田源,何志磊,吴楠. 一种用于观察和记录岩石材料实验的装置[P]. 专利编号:201710480.
周耀珺,朱珍德,张聪,吴楠,孙赑,卢文斌,何志磊. 应力、微波和振动耦合作用下的岩石单轴压缩试验装置.[P]. 专利编号:201710566.
朱珍德,周耀珺,张聪,吴楠,孙赑,田源,罗志华. 一种岩石单轴压缩试验装置[P].专利编号:201720208.
张聪,朱珍德,吴楠,周耀珺,孙赑,田源,刘金忠,孔洋,卢文斌,何志磊. 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多尺寸岩石试样防爆支承装置及方法[P]. 专利编号:201710712.
张聪,朱珍德,周耀珺,马文琪,杨涛,孙赑,田源,刘金忠,卢文斌,吴楠. 一种用于SHPB试验多尺寸岩石试样的承载装置[P]. 专利编号:201720250.
张聪,朱珍德,孙赑,吴楠,田源,何燕新,刘金忠,卢文斌,马文琪,周耀珺. 用于SHPB动态冲击试验的子弹自动填充伺服装置及使用方法[P]. 专利编号:201710759.
张聪,朱珍德,周耀珺,马文琪,杨涛,孙赑,田源,刘金忠,卢文斌,吴楠. 一种子弹自动填充装置[P]. 专利编号:201720264.
何志磊,朱珍德,罗志华,刘春梅,孙赑.一种岩石的细观蠕变破坏过程的测试方法[P].专利编号:201610054.
田源,朱珍德,曹加兴,孙赑.一种可拆卸岩体侧向荷载与水压耦合辅助试验装置[P]. 专利编号:201610860.
孔洋,朱珍德,阮怀宁,曹松华,卢文斌,杨涛.一种柱状节理岩体渗流试验装置及制作方法[P]. 专利编号:201610950.
孔洋,阮怀宁,朱珍德,石崇,曹松华,张聪.用于渗流试验的含凿痕结构柱状节理试样制备方法[P]. 专利编号:01610990.
张聪,朱珍德,孙赑,吴楠,卢文斌,何燕新,何志磊.多尺度岩石试件轴心快速定位试验装置及使用方法[P]. 专利编号:201610929.
张聪,朱珍德,吴楠,刘金忠,何志磊,孔洋,卢文斌,孙赑,何燕新,田源,赵晨羽,刘奇一种岩石冻融条件下轴压试验过程观测与防护装置[P]. 专利编号:201610931.
吴楠,朱珍德,孙赑,刘奇,程实,何志磊,罗志华.用于不同直径高强度岩石轴拉试样的传力装置[P]. 中国专利:ZL201520868759.1(授权)
刘金忠,朱珍德,王保田,孙赑,田源,张聪,何燕新.一种岩石取样钻头[P]. 专利编号:201620350.
赵晨羽,朱珍德,陈奇,方若进,刘奇,魏玉寒,田源.一种气囊型机动车防浸没装置[P]. 专利编号:201620364.
刘奇,朱珍德,孙赑,吴楠,张聪,赵晨羽,方若进,魏玉寒.双端水压控制单回路堵水探测仪[P]. 专利编号:201620372.
孙赑,朱珍德,吴楠,石崇,程实,何志磊,刘奇. 一种基于剖面塑形法的混凝土骨料结构特征拾取方法[P]. 专利编号:201510803.
吴楠,朱珍德,孙赑,石崇. 磁吸式固定岩石轴拉试件引伸计辅助组件的装置及方法[P]. 专利编号:201510641.
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断续柱状节理岩体各向异性力学行为与渗流特征试验研究(51579081)”;2016-2019;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THM耦合过程中深埋岩石裂纹扩展机理与变形破坏规律研究(51379065)”,2014-2017;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渗透压-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变形劣化过程细观试验与机理耗散分析(41272329)”;2013-2016;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深埋软弱裂隙岩体非定常“渗透压-热力”耦合流变模型研究及其应用(50674040)”;2007~2009;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渗透压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研究(50479021)”;2005~2007;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和洞室群的安全与预测研究(50539090)”;2006~2009;主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强震区重大岩石地下工程地震灾变机理与抗震设计理论(2015CB057900)” 子题:《地震荷载作用下工程岩体动力特性与破坏机理》(编号:2015CB057903);2015-2019;主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2011CB013500)” 子题:《复杂环境下工程边坡岩体时效力学特性》(编号:2011CB013504);2011-2016;主持
江苏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THM耦合过程中深埋岩石裂纹扩展与变形破坏实验研究(BK20161508)”,2016~2019;主持
浙江省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双向隧道开挖步序优化及支护结构安全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009C33049)”;2009-2011 主持
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渗透压力作用时裂隙岩体损伤机理的研究(199910)”;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冻融环境与循环荷载耦合下砂岩多尺度劣化破坏演变机理研究(51409122)”;2015-2017;25万元,倪骁慧博士负责;
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考虑渗透压力影响裂隙岩体损伤断裂机理研究(Z110306)”; 主持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深埋地下洞室软弱围岩卸荷变形破坏过程细观试验研究(SKLGDUEK0902)”,2010-2013;主持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基金项目:“岩石裂隙的张开滑移和扩展规律的研究(CX07B_128z)”;2008~2009;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深埋地下裂隙岩体“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2006-2008;主持
河海大学科技创新重点基金资助项目:“深埋裂隙岩体“温度场-应力场”耦合流变模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2007-2009; 主持
江苏省2010年度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基于能量耗散理论的深埋洞室围岩劈裂变形破坏机理研究(CX10B-206Z);”;2009-2011 主持
江苏省2011年度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非线性变异充填裂隙水力耦合特性试验研究(CXZZ11-0428);”;2011-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研究基金项目:“岩石多孔介质渗流及塑性力学研究(50128908)”;2002-2005;主要研究人员
南京水利局重大科技项目:“南京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膨胀岩地基处理设计方案研究”;
南京水利局重大科技项目:“南京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风化砂岩膨胀性实验研究”;
深圳市重大科技项目:“罗湖建成区岩土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对工程建筑物安全性影响研究”。
国家电力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续):“锦屏二级水电站工程区高地应力高外水压力条件下遂洞围岩稳定性分析”,2004-2005;
国家交通部重大科技项目:“润扬大桥锚碇基础摩阻力研究”,2002-2003;
深圳市重大科研项目:“深圳市观澜河干流污染治理工程观澜调蓄池深基坑关键技术研究”,2016;
山东煤炭局重大科研项目:“厚煤层破碎煤层动压巷道大变形机理与安全支护技术研究”,2014;
山东煤炭局重大科研项目:“新安煤矿巷道支护优化设计与应用”,2008;
浙江舟山市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舟山市东山隧道复线爆破振动对临近海军油库稳定性影响研究”,2013;
青岛市重大科研项目:“青岛高新区33#线和规划一路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现场监测实验”,2017;
发表论文:
Sun, Bi; Zhu, Zhende;Shi, Chong; Luo, Zhihua.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fatigue damage evolution of sandstone under cyclic load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 2017, 94:82-89.(SCI检索)
Zhihua Luo, Zhende Zhu, Huaining Ruan, Chong Shi ,Extraction of Microcrack in Rock Images based on Heuristic Graph searching and Application[J],Computers & Geosciences,2015(85):22-35.(SCI检索)
Zhen-de Zhu, Xiaohui Ni,Zhenhua Hu,Qiang Huang,& Xiaojuan Li.,Mesoscopic damage quantification research of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geanite under circulatory load with different frequenc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13,17(sup1):321-333.(SCI检索)
ZHU Zhen-de,NI Xiao-hui,WANG Wei,LI Shuang-be,ZHAO Jie,WU Yi-quan. Dynamic experimental study on rock meso-cracks growth b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J]. J. Cent. South Univ. Technol. 2008,15(s2):114-120.(SCI检索)
Zhilei He,Zhende Zhu,NanWu,Zhen Wang,and Shi Cheng. Study on Time-Dependent Behavior of Granite and the Creep Model Based on Fractional Derivative Approach Considering Temperature[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Volume 2016,Article ID 8572040,10 pages.(SCI检索)
Tang,Hu-Dan;Zhu, Zhen-De;Zhu,Ming-Li;Lin,Heng-Xi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3D Crack Growth in Transparent Rock-Like Material Containing Preexisting Flaws under Compression[J].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ume 2015,Article ID 193721,10 pages.(SCI检索)
Zhende Zhu,Ji Zhou,Ji Zhao,Linzhu Sun. Meso-damage Test of Deformation Degradation Process of Marbl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Crack Parameter[J]. The 2nd L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uly 26-28,2011 in Hangzhou,China,1610-1613;ISBN: 978-1-61284-772-6 (EI检索)
Zhedde zhu,Xiaohui Ni,Wei Wang,Jie Zhao,Xiating Feng. Digital mesostructural investigation of rocks based on damage theory.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J]. The Proceedings of the 3 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4-26 May 2009,Sanya, P.R.China. 33~46;Liberty culture and technical publishing House;ISBN 0-9755068-1-1(ISTP检索)
Cheng,Shi; Qiao,Pizhong; Chen,Fangliang; Fan, Wei; Zhu,Zhende. Free vibration analysis of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honeycomb sandwich beams with a refined sandwich beam theory[J].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2015,18(2):242-260(2016年3月出版)WOS:000371095700007 (SCI检索)
Zhede Zhu, Shi Cheng, Yi Shi. “Theory Research on Creep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Effect”.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CWRME), Zhengzhou,China,55-60,2011 (ISTP)
朱珍德, 林恒星, 孙亚霖. 透明类岩石内置三维裂纹扩展变形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 37(4):913-921.(EI检索)
何志磊, 朱珍德, 朱明礼,等. 基于分数阶导数的非定常蠕变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 37(3):737-744. (EI检索)
林恒星,朱珍德,孙亚霖,朱姝. 透明类岩石预制裂隙不同赋存方式起裂扩展研究[J]. 固体力学学报,2015,36(S1):58-64. (EI检索)
朱珍德, 黄强, 王剑波,等. 岩石变形劣化全过程细观试验与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6):1167-1175.(EI检索)
倪骁慧,李晓娟,朱珍德,杜时贵.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细观疲劳损伤量化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02):422-427. (EI检索)
李晓娟,倪骁慧,孙斌祥,朱珍德,杜时贵.粉砂岩三轴压缩条件下细观损伤特征的定量研究[J].煤炭学报,2012,(04):590-595. (EI检索)
张爱军,莫海鸿,朱珍德.受土体侧移作用的单桩的弹塑性地基反力解析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153-159. .
张爱军,莫海鸿,朱珍德.受土体侧移作用的单桩的弹塑性地基反力解析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153-159.
朱珍德,朱明礼,阮怀宁,黄强,韩立军. 深埋长大隧洞围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2011,32(S2):27-35+69.(EI检索)
倪骁慧,李晓娟,朱珍德.不同温度循环作用后大理岩细观损伤特征的定量研究[J].煤炭学报,2011,(02):248-254. (EI检索)
倪骁慧,李晓娟,朱珍德.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细观疲劳损伤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01):164-169. (EI检索)
刘明亮,朱珍德,刘金元.锚板抗拉破坏机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03):697-702+708.(EI检索)
倪骁慧,朱珍德,李晓娟,李志敬,朱明礼.循环荷载下花岗岩细观损伤量化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07):1991-1995.(EI检索)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S1):2647-2652.(EI检索)
张爱军,莫海鸿,朱珍德,张坤勇.被动桩与土相互作用解析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S2):120-127.(EI检索)
朱珍德, 秦天昊, 王士宏,等. 基于Cosserat理论的柱状节理岩体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s2):4068-4076.(EI检索)
朱珍德, 孙林柱, 王明洋. 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阻尼比试验与变形破坏机制细观分析[J]. 岩土力学, 2010, 31(s1):8-12. (EI检索)
朱明礼,朱珍德,唐胡丹,等. 深埋隧洞围岩双向流变特性试验[J]. 煤炭学报, 2010(2):208-212.(EI检索)
朱明礼, 朱珍德, 李刚,等. 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12):2520-2526.(EI检索)
何山, 朱珍德, 韩立军,等. 红山窑风化红砂岩膨胀机制微细观分析[J]. 岩土力学, 2009, 30(s2):192-195.(EI检索)
朱珍德, 李道伟, 蒋志坚,等. 温度循环作用下深埋隧洞围岩细观结构的定量描述[J]. 岩土力学, 2009, 30(11):3237-3241. (EI检索)
李志敬, 朱珍德, 朱明礼,等. 大理岩硬性结构面剪切蠕变及粗糙度效应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1):2605-2611. (EI检索)
朱珍德, 李志敬, 朱明礼,等. 岩体结构面剪切流变试验及模型参数反演分析[J]. 岩土力学, 2009, 30(1):99-104.(EI检索)
朱珍德, 李道伟, 李术才,等.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深埋隧洞围岩卸荷劣化破坏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7):1396-1401.(EI检索)
Zhen-de Zhu 朱珍德, Xiao-hui Ni 倪骁慧, Wei Wang 王 伟, et al. Dynamic experimental study on rock meso-cracks growth by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J].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8, 15(s2):114-120.(SCI检索)
Baocheng Wei, Zhende Zhu and Qing wang. The Visualization Study of a Green Slope System.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EDMAR08, Nanjing, China, 2008:585~590. (EI检索)
朱明礼,朱珍德,秦玉春,陈卫忠,朱杰兵. 深埋长大隧洞围岩非定常剪切流变模型初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7):1436~1441 (EI检索)
朱珍德,李道伟,蒋志坚,刘金辉,杨永杰. 温度循环作用下深埋隧洞围岩细观结构的定量描述.岩土力学,2009,30(11):3237-3241(EI检索)
倪骁慧,朱珍德,赵杰,李道伟,冯夏庭. 岩石破裂全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2009,30(11):3283-3290 (EI检索)
朱明礼,朱珍德,不同频率循环荷载作用下花岗岩动力特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12):2520-2526 EI检索
朱珍德,李道伟,李术才,施毅,冯夏庭.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深埋隧洞围岩卸荷劣化破坏机理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7):1396~1401 (EI检索)
朱珍德,朱明礼,杨子良,张勇,王思敬. 红山窑船闸红砂岩初始损伤细观特征量化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4(4):630-634 (EI检索)
朱珍德,渠文平,蒋志坚.岩石细观结构量化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7):1313~1324 (EI检索)
朱昌星,阮怀宁,朱珍德,罗润林. 岩石非线性蠕变损伤模型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8,30(10):1510-1513 (EI检索)
朱珍德,杨永杰,蒋志坚,王春娟,朱明礼,陈卫忠. 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进行膨胀红砂岩细观结构动态裂变特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10):2007~2013 ;(EI检索)
Z. D. Zhu, Y. Zhang, Z. J. Jiang, Z. P. Wang, and R. Fang. Damage Analysis of Red Sandstone Dynamic Deformation with Digital Image Technique. Authors’ Guide for Submitting Full Paper to Geo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6.:112-118(SCI)
朱珍德,张勇,徐卫亚,王思敬. 高围压高水压条件下大理岩断口微观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44~51;(EI检索)
朱珍德,张勇,陈卫忠. 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法评价红砂岩渐进损伤破坏特性.岩土力学,2005,26(2):203~208;(EI检索)
朱珍德,张勇,李术才,陈卫忠. 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进行红砂岩细观裂纹损伤特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7):1123~1128;(EI检索)
朱珍德,邢福东,刘汉龙,王思敬. 红山窑膨胀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4):596~600; (EI检索)
出版专著:
朱珍德,张爱军,蒋志坚著. 膨胀红砂岩水理性试验及渐进破坏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朱珍德,阮怀宁,平扬著. 裂隙岩体非线性流变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朱珍德,郭海庆著. 裂隙岩体水力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易顺民,朱珍德著. 裂隙岩体损伤力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岩石力学》、《土力学》、《地基处理与地基工程》;
研究生课程:《高等岩石力学》、《岩石边坡力学与工程》、《岩石力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岩土力学》、《岩土工程专题》;
学生培养:
一、博士研究生
已毕业:何山、朱明礼、李志敬、倪骁慧、刘明亮、赵长冰、程实。
在读生:何志磊、罗志华、唐胡丹、吴楠、王震、孙赑、卢文斌、孔洋、张聪、田源、何燕新、刘金忠、黄肖。
二、硕士研究生
已毕业:
张爱军、梁旺祥、王军、邢福东、张勇、许抒、方荣、王战鹏、渠文平、朱江棚、蒋志坚、刘阜羊、秦玉春、朱明礼、施毅、李道伟、杨进军、杨子良、刘明亮、魏宝成、王青、
赵杰、杨喜庆、李红波、王艳红、宋京雷、尚剑飞、秦天昊、李刚、武沂泉、邱玉华、程实、唐胡丹、廖勇攀、蒋新兴、郝振群、朱亮、刘刚、吴方宁、张慧慧、黄强、吴磊磊、吴俊涛、周楫、欧阳昆森、吴伯建、胡振华、马家超、孙金磊、田利勇、张炎、佘海洋、杨广、宋艳、王建波、张龙、梁旭燕、何志磊、王熙、黄晓峰、张鹏、吴楠、张仁成、施沈卫、刘春梅、林恒星、孙亚霖,色麦尔江·麦麦提玉苏普、吴圣伟、刘奇、曹加兴、田源、赵晨羽。
在读生:
曹松华、杨涛、方若进、马文琪、魏玉寒、阙相成、徐晨城、周耀珺、林国财、龚超、何相旗、严伟、陈会官、孟松松、朱端、艾涛、牛子豪、董彦汐、李姝雨、陈哲。
联系方式:
办公室:科学馆附楼岩土大楼311室; 电话:025-83787175(0)//13851886169
邮箱:zhendezhunj@163.com; or zzdnj@hhu.edu.cn
个人网页:http://www.hhu.zhuzhendete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