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所长等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发布者:宋健发布时间:2017-11-08浏览次数:1103

118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王宁远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院长高玉峰教授主持,教师与学生约3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议。

刘斌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良渚文化、良渚古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学术报告,对良渚文化的文化背景、分布范围、文化特征、考察发掘、代表文物以及文化价值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500年左右,大体与古埃及文明等处于同一时代。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目前共发现约600处遗址。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在浙江杭州余杭良渚镇进行发掘和探索,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此外,刘斌研究员还介绍了良渚古城的宫殿遗址结构、水利系统等。通过遗址发掘证明了早期良渚文明在结构基础设计、河岸护坡等工程中已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处理手段。刘斌所长介绍,目前中华五千年文明尚未得到世界公认,良渚文化的发现和探索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随后,王宁远研究员针对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与研究进行了深入介绍。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水利系统,目前已发现11条水坝。由于良渚遗址位于太湖南部杭州西侧一个C形盆地北侧,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地带,山区为古城建设提供木材和食料,而平原则保证了水稻的种植。考古专家推测,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建设的功能主要是防洪、运输和灌溉。王宁远研究员介绍,良渚遗址水利系统主要分为塘山的水前长堤、北部的高坝系统和南部的低坝系统,高坝系统共6条,坝高30米左右,低坝共4条,高约10米。利用googlecorona卫片确认了坝体系统的整体结构。坝体大都由下部淤泥粘土和上部黄土层填筑,许多区域采用草裹泥的方式来加固坝体,在容易发生水力流失的区域还发现挖槽,推测很可能是用于换填防渗性更好的材料,部分坝体内现仍为水库。最后,王宁远研究员对良渚水利系统发现在科学史、文明史和考古方法论方面的价值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今天的史前考古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王宁远研究员说“良渚水利系统探索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我们有信心和包括河海大学在内的各单位深入协作,使良渚文化成为我国和世界上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典范。”